應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探討環控鵝舍內種鵝產蛋性能與就巢行為

報告時間:2025-6-20
報告地點:407
指導老師:陳志峰
學生:吳謹丞

種鵝個體產蛋性能需透過籠飼管理以利區分,但人工授精困難且種鵝對環境敏感,易影響產蛋表現。台灣商用種鵝場均採用平飼生產,無法直接由種鵝個別產蛋性能進行選留,且產蛋性能亦無法僅以外貌或體重作為選留標準。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為一種可嵌入感應器之小型晶片,能進行動物個體識別。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無線射頻辨識技術於腳環及電子巢箱,探討平飼種鵝的產蛋性能與就巢行為。本試驗使用第一產次500隻白羅曼母鵝,於母鵝腳部套上RFID腳環。於試驗舍設置50個配置有射頻識別讀取器裝置的電子巢箱,並在巢箱外部架設13台攝影機。當母鵝進入巢箱時,電子巢箱內RFID 讀取器將偵測腳環訊號並同步啟動攝影機拍攝,直至母鵝離開巢箱,後續透過影像辨識軟體進行分析,以記錄個體產蛋性能。試驗結果發現,種鵝的產蛋時間集中於上午8時至中午12時,分別為10.3%與9.9%。整體而言,日間(上午5時~下午4時)與夜間(下午4時 ~ 上午5時)之產蛋比例分別為62.4%與37.6%。於整個產蛋期內,種鵝產蛋於巢箱內者占86.9%,其床蛋比例則占13.1%。床蛋分布位置飼料槽區占最高90.9%,此區域是僅次於巢箱舒適的位置。在整個產蛋期間,種鵝表現出明顯的巢箱位置偏好,產蛋行為主要集中於欄舍中間位置的巢箱,顯示種鵝對特定空間位置具有偏好性。此一偏好分布模式可作為未來改善巢箱配置與提升巢箱利用率的依據。為探討高產鵝之就巢行為特性,針對總產蛋數高於平均值之個體進行巢箱使用分散度(MDN)分析。結果顯示,高產鵝於產蛋初期4月之巢箱使用分布較為分散,而自5月起MDN顯著下降至產期結束,巢箱使用逐漸集中於特定位置,顯示其具較強的巢箱偏好行為。本研究證實RFID結合影像辨識技術可有效應用於平飼種鵝場之個體產蛋行為監測。試驗觀察發現,種鵝產蛋時間分布不具規律,24小時皆有產蛋紀錄,建議實務上應提高收蛋頻率,以降低床蛋損失。另針對高產鵝進行巢箱使用分析,結果顯示其巢箱偏好隨產蛋期推進而趨於集中,反映就巢行為具時間穩定性。此結果有助於深入了解產蛋行為模式,亦可作為未來選留與巢箱配置優化之依據。

關鍵字: 無線射頻識別、電子巢箱、白羅曼鵝
 

參考文獻
  • Becot, L., N. Bedere, T. Burlot, J. Coton, P. LeRoy. 2023. Nest preference and laying duration traits to select against floor eggs in laying hens. Genet. Sel. Evol. 55:1-10.
  • Lin, M. J., & Chang, S. C. 2022. Laying habit b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of breeding geese in environmentally controlled geese house. J. Chin. Anim. Sci. 51(3):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