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時間:2025-4-25 |
報告地點:407 |
指導老師:陳志峰老師 |
學生:張怡穎 |
摘要 |
褐色菜鴨為臺灣唯一蛋用鴨種,具有體型小、蛋殼堅固與耐熱抗病等特性,為加工蛋品生產主要來源。由於飼料占鴨蛋生產成本近8成,為提升產業效益,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自2009 年針對殘差飼料採食量(Residual Feed Consumption, RFC)建立選拔(Selected line,S)與對照品系(Control line,C)。本研究即以前述品系為試驗對象,評估RFC選拔反應與相關性狀變化,並應用微衛星品系進行遺傳監測及族群配種制度建立,建構一套具體連貫之育種策略與族群管理模式。選拔試驗結果顯示,選拔品系於選拔低RFC 5個世代後,其採食量相較G0及同世代的對照品系已有明顯差異。比較選拔與對照品系差異(S-C),G9於28天檢定期間採食量及殘差飼料採食量分別為-454.5克及-330.0克,皆顯示選拔低RFC對於飼料效率確有明顯改進。然而自G0至G9的遺傳趨勢來看,隨選拔世代增加,RFC的遺傳率及遺傳變方出現下降趨勢,RFC與蛋產量(Egg mass, EM)之遺傳相關由負轉正,平均RFC每+1遺傳標準差,EM為-0.26個遺傳標準差,至G9選拔品系蛋重低於對照品系,故自該代起EM加入選拔考量,並於G11繁殖G12時導入限制遺傳選拔指數。結果顯示,此法方法成功抑制EM下降,另估算G9至G12代遺傳參數發現,RFC遺傳率明顯回升、且與EM恢復負相關,顯示後續可藉此法平衡改進殘差飼料採食量相關性狀。鑑於於長期選拔可能造成遺傳多態性下降,甚而影響種原存續,故本研究以11組褐色菜鴨微衛星標記,針對選拔及對照品系進行跨世代遺傳監測。結果指出兩品系之觀察異質度與有效族群數僅略降,FIS無明顯增加,FST則可看出族群分化隨世代提升。整體遺傳結構穩定,顯示長期選拔未造成遺傳多態性嚴重流失。而本研究應用品系因疫病於2022年遭受防疫處置,自民間技術移轉場重新引回無系譜之復養族群,為維持種原遺傳多樣性利於種原存續及後續試驗應用,本研究提出應用微衛星標記估算遺傳距離,並以最大分群遺傳距離為基礎之配種策略,模擬結果顯示此法最能維持族群間遺傳多態性。實際應用後,復養族群子代雖有變異下降趨勢,復養族群與其子代相對疫前族群無明顯分化或僅有輕度分化,顯示本配種制度於遺傳結構維持確有其可行性。綜合前述,本研究為首次系統性評估褐色菜鴨RFC選拔反應之研究,並建立應用於家禽復養族群之具體遺傳監測與管理策略,將可提供未來家禽育種與保種實務可行參考。 |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