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牛的馴化、歷史及基因

報告時間:2024-09-25
報告地點:大四教室
指導老師:陳志峰
學生:徐凡鈞
摘要

     馴化的亞洲水牛(Bubalus bubalis)遍佈在五大洲,全球水牛頭數約2.02億。至少為 67 個國家提供勞力、牛奶以及肉製品。水牛共分為河川型以及沼澤型兩種類型,此兩種類型最大之差別在於其外觀之不同,兩種類型的染色體數目也有所不同。河川型 2 n = 50 和沼澤型 2 n = 48,而兩種不同的類型源自不同的野生亞洲水牛種群,這些種群在距今約900 年前出現了分歧,然後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內進化。在印度次大陸西部地區馴化後,河川型水牛向西遷徙至埃及、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相反,在中國及印度支那馴化後,沼澤型水牛目前多分佈在東南亞以及中國,最遠到了長江流域。以基因和其外觀之觀察發現,沼澤型水牛族群具有強烈的地理遺傳分化,缺乏基因交流,但其外表之一致性卻十分明顯。相較之下,河川型水牛雖展現較小的地域性發展,但卻呈現了品種外貌多樣性較高之結果。最近出現的高品質參考基因組和用於基因分型的中等密度標記組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品種之多樣性、演化歷史以及生產性狀的全基因組研究。不斷改進的分子技術與育種計劃相互結合之情況下,未來對水牛之育種研究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而台灣原生種水牛為沼澤型,而因其染色體數不同之原因,無法透過雜交將其改良成畜牧產品,也因此數量正在不斷減少,為了避免原生種之滅絕,保種亦成為現代一大課題之一。

  • Zhang, Y., L. Colli, and J.S.F. Barker. 2020. Asian water buffalo: domestication, history and genetics. Anim. Genet. 51: 17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