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時間:2023-12-5 |
報告地點:大四教室 |
指導老師:柳育澤 |
學生:李亮儀 |
摘要 |
寵物食品邁向多元化發展,在近期更有許多飼主提供生肉飲食(Raw meat-based diet , RMBD)給家中伴侶動物。有鑒於RMBD愈來愈受飼主歡迎,但人們對於RMBD是否新鮮以及其是否含有致病性細菌並不清楚,故本研究針對99個市售RMBD商品樣本進行試驗,了解其微生物特性、數量與腐敗程度,並進一步評估其衛生狀況以及危害性,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有無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疾病的可能。此研究從零售商購買真空冷凍包裝的樣本,並分成牛隻紅內臟組(n = 41)、牛隻組織與其他內臟組(n = 46)以及野味肉品組(n = 13)。在微生物測定結果顯示總需氧菌(Total aerobic bacterial)、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腸桿菌科細菌(Enterobacteriaceae)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的中位數分別為7.4 [6.4; 8.0]、6.5 [5.5; 7.7]、4.8 [3.9; 5.6]和4.3 [3.6; 5.1] log CFU/g。在牛隻紅內臟組別中,前述四種微生物的菌數比牛隻組織與其他內臟組和野味肉品組顯著較低(p < 0.05)。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 aureus)出現於45個樣本中,最大值為4.8 log CFU/g。沙門氏菌出現於12個樣本中,包含腸道沙門氏菌中的兩種亞種(S. enterica subsp. enterica、S. enterica subsp. diarizonae) ,故推斷RMBD有著將沙門氏菌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沙門氏菌之菌數在三個組別之間皆無顯著差異。而根據歐洲執委會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No 142/2001的要求,在腸桿菌科不得超過5000 CFU/g以及不得驗出沙門氏菌的標準下,本研究中僅有19.2%的樣本符合規定。在腐敗程度測定結果顯示TVB-N、生物胺指數(Biogenic Amine Index, BAI)與多種胺類(屍胺Cadaverine、組織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腐胺Putrescine、亞精胺Spermidine與精胺Spermine) 的各項測定數值中僅有野味肉品組的屍胺和精胺相較其他兩樣本組有顯著差異(p<0.05)。胺類濃度與肉品腐敗具有相關性,對照美國農業部食安檢驗署認證實驗室(Midwest Laboratories, 2019)對寵物食品建議的最大胺類總含量(300mg/kg),本研究中只有10.1%的樣本不合格,但介於50 ~ 300 mg/kg的樣本占了75.8%,亦即多數樣本之胺基酸已有降解腐敗的現象,肉品非完全新鮮。綜上所述,此研究推斷零售購買之RMBD具有衛生安全不足的問題,故未來對於RMBD從屠宰到上市的過程徹底分析,並找出可減少危害性之步驟將是一大重點研究方向。 |
參考文獻 |
|